第四十章 一叶知秋(下)-《一个人的甲午》
第(3/3)页
光绪十六年十一月末,醇亲王病逝,朝廷颁发旨意,辍朝七日以示哀悼,并着载沣承袭王爵。一应事务自然有礼部官员筹办,光绪除了在朝臣面前偶显沉郁之色外,内心中却并无多少悲痛情绪可言。
然而这天底下却断无一人知道,他面色中的忧虑,却是为着远在江南的那一千万两银子。
在这个交通基本靠走,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,消息自然传的慢了一点。
当两江总督府的那一把火烧下去,上海夷场内的洋商们是真正坐不住了。说到底,他们最不信任的还是这个国家的朝廷,谁知道那些对商业一窍不通的官员们,会真的干出什么事情出来呢?而桑树砍了,明年生丝的产量必然锐减,价格自不待然会上涨,这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
在唐杰臣的撮合下,特别是林启兆又主动将生丝的价格降低两成,怡和洋行率先和林启兆达成协议。其他法国人和美国人的洋行见此情况,也只好同意林启兆的条件。就连当初居中联系,要坚持和林启兆抗衡的杜兰,此时也没有了办法,在张宝善的劝说下,和林启兆签订了生丝协议。
一场惊心动魄的生丝大战就此划上句号,林启兆大获全胜,收获银子还不是全部的,重要的是,经此一役,收获颇丰的江南丝商们对林启兆是满心的震惊和感佩莫名,隐然已经有惟林启兆马首是瞻的意思。
而夷场的洋人们也是第一次真正的对这样一个年轻人刮目相看,不敢再像过去那样存着轻慢的态度了。以怡和洋行为首,好几家洋行都纷纷找到张宝善和唐杰臣,通过他们两人向林启兆放出信息,希望能够和林启兆就明年生丝的价格坐下来好好谈谈。
自上海开埠以来,这还是洋行的洋商们第一次放下身段,主动找到中国商人表示出公平谈判的意向。洋商们也没有办法,这次生丝大战较之往年他们都损失惨重,好在生丝只是原材料,这样的损失他们还可以通过成品来进行转嫁,但是这样缺少秩序和平衡的贸易大战,很容易带来一种恶性的循环,那就是如果江南的商人们从这次生丝大战中尝到了甜头,进而联合起来与洋商抗衡,那就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灾难性的局面。
所以,他们希望通过林启兆来找到一个平衡点,不能再打仗了!
——
第(3/3)页